兩年前買了這本,『同化的同床異夢』
這應該算是作者「陳培豐」的學術論文吧,
主題是在研究日治時期日本人對台灣的同化政策等等的一些事情
兩年前看的時候,一開始覺得枯燥乏味
看了一下子就擱著沒動了,前一陣子沒買新書,又把這本書再度拿出來繼續閱讀,
讀著讀著卻覺得越來越好看。
大體上我們這年紀的,包括比我更大的人,
在國民黨教育體制下的學生,對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歷史,
我想都應該了解不多,因為我們所念的都是大中國的東西,
念不到太多跟我們最相關的東西,
在這本學術論文中,反倒是可以看到很多台灣日治時期的歷史,
比如說,日本人為了同化台灣人,在很多地方都有設立公學校給台灣兒童來念,
教他們,「國語」(也就是日語),雖然說他們的政策,前十幾年只是消極的設立公學校,
到後期才廣設公學校,讓更多台灣人兒童可以念書,但是對於清朝時期,能上書房念書的有錢人專屬的事情來看,日本人設立公學校到是有點普及教育的味道了,
一般貧窮人家小孩,如果念了公學校,畢業後會了一些日文的話,對於自己的生活似乎也有點提升,
有點打破傳統階級的感覺。
看到這些故事,他們設立公學校,大約從領臺以後(1895年甲午戰爭以後)沒幾年就開始設立了。
我就想到我奶奶,小時候也念過公學校,因此有認識一些日文和中文,奶奶是1911年生,
在他可以上課的年紀大約1919吧,這時候的公學校似乎還有教一些漢文,
在那段時期之後的公學校便沒有主動教漢文了,讀到這些歷史,又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先人在當時的生活,
也蠻有趣的。
最近讀到的剛好是大約1920年吧,中國大陸在胡適等人的倡導之下,提倡白話文運動,
台灣也有些人因此也受到感召,在台灣推行這些白話文運動。
作者對這些也有些以前我沒聽過的分析。
作者認為,臺灣人在日本人接收台灣後,
會積極的上公學校接受教育,放棄漢文接受日文,
最主要的原因是,想要接受近代化的知識,
因為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,很成功的變成了列強之一,
清朝積弱不振,甲午戰敗,割讓台灣,因此台灣人可望接受近代知識的洗禮,
所以很多人都願意上公學校念書念日文等等,甚至還有供不應求,想要念的人太多,
公學校不夠等等,
到了後期,公學校開始抑制漢文教學,教學內容的近代化知識也越來越少,
日本民族意識的內容也越來越多,因此台灣一些有識之士如黃呈聰、黃朝琴等人,
便受到對岸白話文運動的影響,也在台灣提倡白話文運動。
因為他們認為,歐美列強之所以會強盛的原因,
便是「言文一至」,我手寫我口。
這言文一至到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東西了,呵呵。
但是對岸的白話文運動,講的是北京話,
在台灣推行白話文運動,寫的是北京話,臺灣人講臺灣話,變成我手寫他口,
變成臺灣式的白話文,
呵呵,講的真是好阿,
我想如果不是台灣人應該也不懂為什麼會變成我手寫他口吧,
大體上他們在台灣推行白話文運動的動機,作者認為是不想讓日本人徹底毀滅台灣人的文化,
但是有不想繼續使用漢文這種不切實際的貴族文學,
所以便推行白話文運動吧,
可惜的是不久以後太平洋戰爭爆發,
日本人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,
禁止說台語,
所以這些白話文運動也因為政治的關係,
我想也不了了之吧!!
這本書雖然是探討台灣人和日本人對於同化這項事情,
各自抱著不同的目的(台灣人的目的是要獲取近代化知識,日本人目的是要同化臺灣人)來討論。
但是我看起來卻覺得是日本統治台灣時期(Taiwan During the Japan-Ruling Period)的歷史,
對於喜歡歷史的我,讀來覺得異常興奮啊!!
1 則留言:
好深奧
張貼留言